首页 排行 分类 用户中心 会员中心
福建省寿宁县云舟科技有限公司 > 古典架空 > 醉墨流觞 > 第十七章《登太白峰》and《丁都护歌》and《独漉篇》上

今天也是写三篇。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李白的《登太白峰》创作背景如下:

• 政治失意: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应诏入京时,满怀壮志,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由于朝廷的昏庸和权贵的排斥,他的政治理想并未能实现,这让他感到极度的惆怅和苦闷。

• 个人情绪: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李白创作了《登太白峰》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光明世界的憧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跳跃多变的结构,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 时间背景: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可能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十九年(730、731年)初入长安时期离开终南山西游时所作。

综上所述,李白的《登太白峰》是在他政治上遭遇挫折,心情苦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不仅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分割线——————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李白的《丁都护歌》写作背景如下:

• 时间背景: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经过长江时所作。

• 社会背景:唐代开凿运河,运输物资,需要大量的劳力。纤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拖船行进,生活十分艰辛。李白在诗中描绘了纤夫们在炎热天气下,辛苦劳作的场景。

• 个人经历: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被赐金放还,结束了他短暂的仕途生涯。此后,他游历各地,体验了民间疾苦。在流放途中,他亲眼目睹了纤夫的苦难生活,深感同情。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绘纤夫们艰难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不公现象的强烈愤慨。

综上所述,李白的《丁都护歌》是在他流放途中,亲眼目睹纤夫苦难生活后,有感而发所作。诗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分割线——————

《独漉篇》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渡。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罗帏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绣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李白的《独漉篇》写作背景如下:

• 创作时期:《独漉篇》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推测可能作于李白的中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一些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生活的坎坷。

• 个人遭遇:李白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仕途经历,但因为性格豪放不羁,不善于官场应酬,最终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首诗可能反映了李白在仕途失意后的心情。

• 社会环境:唐代社会虽然相对开放,但官场的复杂和权力斗争依然存在。李白的这首诗可能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情感抒发: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文化背景:李白的诗歌常常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这首诗中也体现了他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对“国耻未雪”的提及,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艺术手法:李白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在《独漉篇》中,他通过“独漉水中泥”、“落叶别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

综上所述,李白的《独漉篇》是在个人遭遇、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多重影响下创作的,诗中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唐代社会的某些侧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